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閱讀]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這本書引起我的共鳴之處在於,作者對於自己的生活的不滿足感─「我的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然後自己回答:「對!就只能這樣了。」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生活似乎什麼都不缺,但是又好像缺少了什麼。作者以這個疑問做為開頭,開始思考是否能讓自己的生活為快樂、讓自己更知足,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尋求更快樂的人生。

        作者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自己是否能更快樂?第二,什麼是快樂?第一個答案,快樂的程度可藉由某些行動,激發出快樂的頂峰或低谷。第二個答案,快樂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快樂」是我們追求權力、金錢這些事物的終極目標。追根究底,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只是想讓我們自己更快樂而已。

        接下來,便是快樂專案的執行層面。作者採用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美德表」,作為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目標的參考。同時也提到,「美德表」的有用之處,在於「資訊的易得性」。研究顯示,心智往往在我們沒有察覺或刻意控制之下,無意識間形成判斷、動機、感覺等關鍵工作。而你腦中有多「容易想到」,也越容易提醒自己。作者最後提出了一個一年期的快樂專案。每個月都有幾項目標要達成的目標,直至年底看自己達成了多少,檢視自己有沒有變得更快樂。

        由這十二個月的目標,大略可以看出快樂來自幾個面向。

首先是活力。運動或是表現得自己很有能量有助於快樂的提升。一般人所認知的只有情緒會帶動人的行為,但事實上,行動與情緒是相輔相成的。藉由正確的行動,也可以帶動我們快樂的情緒。

第二,快樂來自於成長。這也是快樂的矛盾之處。「我們想掌握自己的人生,但不熟悉和非預期狀況卻是快樂的重要來源。」所以,快樂本身並不見得讓我們感到快樂。因為成長過程中有可能帶來挫折、不安、憂鬱。

第三,做自己。我們必須區分出什麼是感覺好的,感覺壞的,什麼事情是感覺對了。以作者為例,作者本身為法律系出身。但他發現他在空閒時間,不像其他的法律助理一樣會閱讀法律期刊、討論法律議題。他在閒暇之餘,喜愛閱讀。因此他走向了寫作這條路。即使他平常想要有些改變,例如散步、運動,但藉由這些活動,他發覺了自己最愛、「感覺對了的事情」還是閱讀與寫作。從事這些「感覺對了的事情」大大提升了生活的愉悅程度。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深刻體會到了一點:快樂,是必須堅持的。他發現到,抱持著保持快樂的決心,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沉重容易,而快樂難。」那些我們所認為快樂的人的背後,是用了多少努力以及訓練,才能讓他們的心境如此愉悅平和呢?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充斥了多少自怨自艾的人。他們又是否努力讓自己快樂?我想,達成「決心表」上的事項,以此掌握自己的人生,便是讓自己快樂的關鍵。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後感

第一次花時間把一本書裡的重點都整理完。

會想整理的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看了很多書,卻好像只是草草看過,無法把它保存在心裡,也無法將書裡的內容用於生活中。不得有花了很多時間看書,卻沒什麼提升的感覺。

"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裡,提到了很多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例如節食,拖延。然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通常是以一種"經驗"的方式來做傳承。這本書的不同在於,他提出了科學解釋。從神經醫學,心理學的實驗來證明這些情緒或行為,在我們大腦中的反應。我認為這是最棒的一點。

我從裡面知道老祖宗的智慧不無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由人類的"鏡像神經元"以及想到自己再想到自己所關愛的人所做的大腦掃眠,解釋了人類的社會性,行為,情緒與思考皆會互相傳染,模仿。也間接讓我想到,或許我們並沒有所謂的"獨立"或者"自由"的思考。畢竟我們的自我意識也摻雜了他人的意識。

佛家所說的放下與接納

越是不想要的東西越是容易留在我們心裡;越是壓抑的東西,我們越想要。讓負面想法消失的最好方法是接受我們自己心裡的"負面"。

也發現有些東西也和之前看過的哈佛正向心理學不謀而合。

把"我不要去做"變成"我要去做"

罪惡感並不會使我們意志力提升,原諒才會



曾經看到一個比喻,感性是一匹馬,而理性是馬伕。

感情,衝動或欲望給我們前進的動力(雖然它是屬於比較原始的本能),而理性則控制我們的決策與選擇(極消耗能量),兩者缺一不可。

而如同作者在最後所說的,自我覺察的力量很重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被欲望牽著走,知道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快樂,了解自己身為人的弱點,才是提升自制力的最好方法吧!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3)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Chapter 7
為何人為了眼前滿足而出賣未來?

人對於未來的想法
人會思考未來,卻無法清楚預知未來。

延遲折現:等待報酬的時間越長,該報酬對個人的價值就越低。

有限理性
"人之所以容易屈服於眼前的誘惑,原因之一在於大腦的獎勵系統並未進化,無法回應未來的報酬,只需要確保可以拿到眼前的報酬。"

"人在衡量眼前與未來的報酬時,使用的是兩種系統。眼前的報酬會觸發原始的的獎勵系統,以及多巴胺所引發的欲望。而未來的報酬則是由大腦前額葉皮質所解析的。"

"與誘惑保持距離是比較好的一個方式。"

十分鐘原則
等待10分鐘,再下決策。

折現率:人的天性是貶低未來報酬的價值,但折現率因人而異。折現率的高低在於人如何看待未來的重要性。

意志力實驗
假設我給你一張90天之後才可以兌現的100元支票,接著跟你商量,你願不願意用這張支票,換一張今天就能兌現的50元支票? 多數人都不願意。然而,如果我一開始先給你的是那張50元支票,然後才詢問你是否願意交換100元的延遲報酬,多數人都會拒絕。

原因:多數人都不喜歡損失。失去50元的不快樂大於得到50元所帶來的快樂。

決策:
1.當你受到誘惑而可能做出不利於長期利益的決定時,請想像自己為了眼前的報酬,必須放棄未來可能獲得的最佳報酬。

2.想像自己已經獲得未來的報酬,且正在享受報酬的結果。

3.問自己是否真的想放棄未來的報酬,以換取眼前的快樂?

破釜沉舟
預先承諾是最佳的自制之道。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弱點,並約束之。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未來的自己會不一樣?
我們把未來的自己想像成不同人,而過度理想化。

使我們把輕鬆的工作留給現在的自己,重擔交給未來的自己。

經由大腦想像實驗,發現人在思考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時,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區塊。
我們的大腦習慣將未來的自己視為"陌生人"

出於人對自我利益的關心程度高於對陌生人的程度,所以把現在的自己看得比未來的自己重要,也是理所當然的。

讓現在的自己認識未來的自己:未來自我關聯性。想像未來的自己。



Chapter 8
會感染的意志力

心理學,行銷,醫學的研究都顯示了我們個人的選擇深受他人的想法,期望,欲望以及行為所影響。

人類的"鏡像神經元",使我們了解別人的想法,情感與行為。形成移情反射作用。

  • 無意識的模仿
  • 大腦會感染到別人的情緒(EX.同事情緒不好使你心情也變差)
  • 別人的欲望引起我們自身的欲望


目標感染
人天生就會揣測別人的心思。

而在觀察別人行為的同時,會導致我們開始追求與對方相同的目標。

然而感染的目標只限於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有的目標
(EX. 不抽菸的人不會因為朋友拿出香菸,就想抽。)

但某人的行為可能會啟動你心中已經存在,但尚未取得主導地位的某個目標。

目標感染是雙向的。我們既會感染到自制力,也會感染到誘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性

選擇性感染
我們越關心的人,越容易受到他的影響。

當我們想到我們所關愛的人的時候,大腦會將他們當成自己人而不是外人。由大腦掃描結果可看出這一點。想到自己與想到自己所關心的人的時候,大腦活躍的區塊幾乎相同。

=>我們所認定的自己,其實也包含了我們所關愛的人。

"我們的自我意識取決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由於自我意識中包含了他人,因此這些人的選擇也會影響我們的決定。"

社會認可
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認為那是明智之舉。(人的生存本能之一)

善用群體的影響力
找到一群行為舉止已經達到你預定目標的人。加入那個團體,訂閱有助於你達到目標的雜誌等等。只要你周圍的人都在努力達成相同的目標,你就會認為是社會常態。

社會性情緒
驕傲,羞恥,來自制自己。(但要小心管它的效應,負面情緒循環)

結論
大腦會將他人的目標行為,納入自己的決定,而且受到的影響極深。只是想到別人或與他人相處,就會在心中形成另外一個自我,開始與其他的自我爭奪自制力的主控權。然而,我們的行為也可以影響他人。


Chapter 9
意志力的極限
近年來研究焦慮,憂鬱,節食,成癮等主題的實驗皆證實,"我不去做"的意志力對於想法與情感的內在世界毫無作用。

矛盾反彈
EX.失眠者越想入睡,越難睡得著;節食者禁止自己吃碳水化合物,卻不時想到麵包和餅乾。
=> 只要壓抑,就會出現矛盾反彈的現象。

大腦如何執行不去做,不去想的命令
1. 操縱系統: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到其他地方,極消耗腦力。
2. 監督系統:證明你正在想或自己不願意去想的事情。不需要消耗太多腦力。

當操縱系統失靈(因壓力,疲勞,分心等),過度活躍的監督系統使我們去想我們想避免的事情。

我們想拋開的想法,在我們腦中揮之不去,於是到後來我們反而相信這個念頭一定是真相。(認知偏見)
EX. 想避免自殺的人,後來以為自己真的想自殺。

如何避免矛盾反彈
放棄。 准許自己存有某種念頭,反而能降低這個念頭浮現的機率。

我們可以自由思考和感受自己的想法,但不必認定這些想法就是真相,也無須強迫自己控制或順從這些念頭。

我們應該坦然接受各種負面想法,但不必順從它。

把"我不去做"改成"我要去做" =>正向思考

覺察衝動法
正視自己的衝動。把衝動想像成海浪,雖會增強但最後會消失。

結論
多數人想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反而自得其反。我們必須了解到腦中的思緒是無法控制的。我們頂多只能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以及該如何因應。


--------------------------------------------------------------------------------
結語

人有著多個自我。我們天生會接受誘惑,也具備著抗拒誘惑的能力。自制的重點在於統合與接納各個不同的自我。

提升自制力的秘訣
專注的力量

我們要訓練大腦辨認自己何時再做選擇,而不是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做決定。

=>自我覺察的能力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2)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Chapter 4

為何善行成為自我放縱的許可?

人未必言行一致。
強烈抵制性別歧視言論的學生,更有可能偏好錄取男性,其可能性比勉強同意性別歧視言倫的學生來的高。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對自己感到滿意的時候,你反而更有可能信任自己的衝動。

道德許可證
大多數人在認定自己道德高尚時,便不會去質疑自己的衝動,而有些人的職位讓他覺得他自己道德高尚。(ex:檢察官,神職人員,素行良好的政治人物)

"我表現得很好,應該享受一下" =>成為人們墮落的理由

道德判斷
其實道德判斷不如我們文化中所想的那麼激勵人心,最能激勵我們的,其實就是得到想要的東西,逃避不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以道德為名,試著把那些規定加諸於身,你心裡不願受控的部分很快就會發出抗議。
EX:當你告訴自己存錢,運動都是對的,而不是幫助你達著某樣目標的時候,你貫徹實行的可能性反而是降低的。

結論:要區分真正的道德困境與一般的難題(外遇與節食計畫)。

不要把支持達成目標的的行動當成最後的目標
EX:為了減重,開始運動。但是運動完卻無法克制想吃高熱量食物的念頭,因而破壞了目標。

有了進展,人就開始鬆懈
別把"進步"道德化 => 可能產生進一步退兩步的後果
EX:規定自己每個月存一筆錢,反而滿足了想要花錢的藉口。
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擬訂了計畫,因而感到充實滿足,即使未完成目標。

轉化心態:"朝目標邁進了多少" =>"有多忠於這個目標"

看到菜單上有沙拉,就自我感覺良好
人的心智對於達到目標的"機會"感到太興奮,以致於把這個機會當成了達到目標的滿足感。

覺得明天會不一樣
人認為可以往後再彌補的時候,就不會對一開始選擇的自我放縱有太大的罪惡感。
 人基本上都過於樂觀明天的自己。
明天跟今天沒什麼不一樣
當你想改變行為的時候,應把目標放在減少行為中的"可變性",而不是行為本身。
EX:用一項素食抵銷一項肉食 => 晚餐前一律吃素(減少可變性)

光環效應
當良善的事物與墮落的事物並列時就會發生。EX:以慈善名義購買巧克力的人,會吃下更多巧克力來獎勵自己的善行。

我們愈在意某項"善行",愈容易忽略良善的放縱是如何威脅到我們的長期目標。

結論:我們不應該從道德面來看待意志力問題。我們太容易憑藉著善行(不論是想像中或是過去的),來屈服於誘惑。(ie. 人類合理化的動作)
如果用對錯來思考,而不是記著我們真正的渴望與目標,並沒有幫助。

Chapter 5
為何人們錯把渴望當成快樂?

實驗:電擊老鼠腦部的"快樂中樞"
老鼠獲得腦部刺激,不斷地按下控制桿電擊自己。
中腦的"酬賞系統":專門推動人類採取行動與飲食。

"酬賞系統":當大腦認出有酬賞機會,就會釋放多巴胺
多巴胺的效果:尋求,想要,渴望,欲望,而不是真正體驗了喜歡,滿足,快樂或真正的酬賞。
這是人類的原始本能。EX:聞到或嚐到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就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與現代科技不斷的check Email,Facebook,手機,追求電玩(多巴胺的升高程度與吸食安非他命差不多)的快感。

多巴胺行銷:在店門口擺上高熱量食物吸引顧客, 便宜的價格來吸引顧客(讓大腦的原始區域想要儲存稀有的資源),用氣味來刺激多巴胺分泌

把無聊的東西注入多巴胺,或是替你常拖延的事物注入多巴胺。

多巴胺的另外一面:壓力系統
渴望與壓力 <-> 胡蘿蔔與棍子  (一體兩面)
EX:逛街的時候很爽,花錢下去卻很有壓力

我們必須注意錯誤酬賞的體驗與真正渴望得到的酬賞之間的差距。

結論:欲望既是我們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動機而同時也是誘惑,要謹慎的去分辨它。


 Chapter 6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向誘惑投降

壓力會增強人的渴望(尋找酬賞的狀態)。
EX:經濟危機的時候更想買東西。壓力大的時候,暴飲暴食,狂購物。

有效的舒壓策略:運動,與親友相聚,按摩,散步,瑜珈,冥想,從事需要創意的活動。

有效與無效的差別有效的舒壓方式不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是增加提升心情的大腦化學物質,如血清素,胺基丁酸,催產素,同時有助於關掉大腦的壓力反應,減少壓力荷爾蒙。而我們常覺得沒效是因為多巴胺給我們渴望太強烈,而是我們低估這些策略提振心情的效用。

恐懼管理理論:當我們被提醒到自身的死亡的時候,就會在承諾酬賞與舒壓的事物中,尋求希望與安全感,此時我們容易受到誘惑的影響。

EX:看一部催淚的電影有可能使我們買過多的商品,看著香菸包裝上的死亡標誌,反而刺激人吸菸來紓解焦慮。


"管他的效應":罪惡感對意志力並沒有任何幫助

一件事情的大失控並非第一次破戒本身,而是隨著第一次的破戒產生的罪惡感,羞恥心,失控,失去希望。(負向輪迴)

如果你認為提升意志力的關鍵是更嚴格的對待自己,你錯了。
寬恕,原諒,並非罪惡感,反而能增加人們的責任感。

改變的承諾:立即滿足的最佳代表

"錯誤願望症候群":並非改變的策略,只是讓心情變好的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放棄又重新開始的時候感到比較快樂。
它也常常偽裝成自制力。
因為改變所需要的動機與破壞目標的不實際樂觀,只有一線之隔。

樂觀中帶點悲觀,有助於成功。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1)

我一向都蠻喜歡這類關於人類心理與大腦之間關聯的相關書籍。

推薦這本 <<輕鬆駕馭意志力>>。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基本上這是一本從心理學,腦科學,醫學的角度,去介紹自制力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提供一些方法幫助我們提高自制力,改變我們的舊習慣,克服拖延,專注於生活的重心。

 
     (作者上電視訪談)  

以下是我所做的一些摘要,希望能把這些記錄下來,提醒自己。

Chapter 1

意志力的三種表現
"我要去做"       
"我不去做"      
"我真正想做" 

意志力的神經機制
自制力的控制系統與大腦前額葉皮質有關,控制著人類的注意力,思想,感受,進而影響人類的行為。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前額葉皮質不斷增大,而有了自制力。

兩個自我
既然人類有著自制力的系統,為何常常會失控,而臣服於誘惑?
=>演化的結果。
在演化的過程中,新生的自制力系統並不會消除舊有的系統。換言之,自制力系統是建立在一個由衝動與本能所主宰的舊系統之上。
克服意志力挑戰的方法,要找出如何運用我們原始的本能,而非一味與原始本能對抗。

具備自我覺察的能力
運用冥想來鍛鍊意志力。其原理,如同訓練我們的肌肉一樣。冥想期間,注入前額葉皮質區的血流變多,藉此鍛鍊意志力。而冥想做不好,並不代表我們的訓練失敗。而是學習讓我們專注,不要隨著各種念頭漂流迷失,忘記原本的目標。

Chapter 2 

人的自制力與身體的關係
遇到"危險":"戰或逃"的壓力反應=> 一種管理身體能量的本能
遇到"誘惑":大腦釋出多巴胺, ex:我非要吃到蛋糕不可(一種誘惑)

"停下來計畫"的能力
我們感知到內在的衝突,而非外在的威脅。此能力使我們決策的速度慢下來,抑制衝動。

測量意志力的儲存量
測量"心率變異度"
人在壓力下,由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心率變異度下降
<->有效發揮自制力時,由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心率變異度上升。
影響"心率變異度"的因素:飲食(植物性食物),住處(空氣品質),壓力

提升意志力的方法
  • 減緩呼吸  4~6次/minute
  • 運動(跑步15min)   (跟保持樂觀的方法一樣) 
"如果你以前一直告訴自己太累或沒時間運動,不妨開始將運動視為提升自己的方式,能夠幫你恢復能量和意志力,而不是一種消耗。"
  • 充足的睡眠 
不過,意志力發揮過頭,其實不利於健康。

放鬆
生理放鬆反應:心跳,呼吸速率減緩,血壓下降。

"壓力使你集中於立即,短期目標和成果;自制力則提醒你遠大的目標"

Chapter 3

自制力的肌肉模型
有些事情你本來沒想過要用意志力,但其實同樣會消耗你有限的意志力,ex:適應你不喜歡的環境,在商店抉擇要買哪一品牌的洗衣粉

意志力有高低起伏->利用意志力高的時候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血糖與意志力的關係:低血糖的時候自制力較差

人體的能量危機
大腦仰賴循環於人體血流中的葡萄糖,如果偵測到能量快用完了,大腦會自動停止消耗能力,而第一個關閉的機能為我們的自制力。

能量預算模型
血糖的絕對值,並非預測受測者選擇的關鍵,而是血糖改變的方向,是上升還是下降。
而研究顯示,人類在飢餓時,比較願意承擔各式各樣的風險。ex:外遇

低胰島素飲食: 精益蛋白質,堅果,蛋類,蔬菜,水果

鍛鍊意志力肌肉
小事情上持續發揮自制力,能為你提升整理的自制力。(有點像重訓從低強度開始做起)
  • 培養習慣
  • 強化 "我不去做"的意志力
  • 強化 "我要去做"的意志力
  • 強化 "自我監測的能力":觀察自己的行為,習慣
體能上的精疲力竭,是大腦矇騙身體的一種機制,以阻止消耗能量。

=>
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但是這只是反映自身對於意志力多寡的認定。 (研究進行中..)

"選擇設計系統":將做正確的事情的自制力需求降低,也用在零售業者上

結論:
並不是因為我們天生不理性,而是我們太累,無力抵抗對自己不利的衝動性決策。

 

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反思] 半夜睡不著


我記得在我出國前  我嬸嬸跟我說 "我覺得錢賺多少是看天,但是你在國外最重要的事情是看事情的高度。你高度不同,跟其他人的起跑點就不同了"

不知為何在這半夜想到這句話。

可能也是要歸國了,在加上最近世界經濟不好,我看台灣也難倖免於難,想到當兵之後的找工作路程,不得有點擔心。

因為原本的計畫是當兵完如果順利進入立錡,累積3~5年經歷,要開始尋找新的目標與發展。

現在看來計畫的第一步都難以實現。因為就在剛剛親愛的學弟跟我說,最近公司在人事凍結,只收研替生。


然後就想到在倫敦遇到的國小同學維彥。

會重新遇到維彥也是拜Facebook廣大的社群之故。剛好有前往倫敦旅遊的計畫,於是便相約一起吃飯。
在與他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的經歷也是蠻特別的,至少我身邊沒有這樣的人。
他從大學三開始每年暑假前往倫敦實習三個月,然後也很順利的在英國取得碩士學位,很順利的在倫敦工作。
重點是工時蠻正常的,平常五六點下班,年薪也是頗多的。
然後他弟也走入他的路途,從高中畢業就開始實習了,今年也邁入第三年的暑期實習。

話說,在我大學的時候根本沒想到實習這件事情。平常被作業壓到喘不過氣來,暑假就在打混玩樂。
尤其對未來也沒什麼特別的想法,只覺得將來應該不會找不到工作。
然後就忙忙碌碌上了研究所,然後就出了國來交換一年,發現外面的世界真是廣大。

我想這也許是高度的差別吧?
在別人吃喝玩樂的時候已經立好目標,之後要前往國外工作。而國外公司非常看重實習經驗,於是便前往實習。
而即使知道要實習的人,有些也只能在台灣找一些摩斯打工學不到什麼東西的工作。而好的缺都被名校佔滿了。
不得不說,前往國外實習的確是好的選擇,但是前提也是要有財力跟實力。

說到底,這世界真的蠻不公平的。
有錢的孩子知道如何幫自己取得立足點較高的位子。不管是人脈,資訊,都比一般孩子多出來太多了。
一般人小孩也許努力可以取得比較好的位置,但是他還是差了一個"遠見,高度"。
而這東西卻是怎樣努力都無法彌補的。


其實在這一年間,我也有嘗試了申請德國這邊TI(德州儀器)的實習。很可惜的是沒有被錄取。不過其實我也不知道問題在哪邊,我想除了名額太少(只有1名),英文結巴,可能研究所做的東西也不是很出色,所以對方對我也沒什麼興趣吧!!
不過至少也看到了自己不足之處,所以我想好好的在台灣累積經驗,再重新挑戰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哀 雖然還是很沒方向感,不過好像比出國前有方向感了一點。
其實我跟維彥吃飯,我有隱約感到也許我需要的是那樣的感覺。
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有成就感,對於人群有著好奇心。
現在我也許多了一個,對人群有貢獻吧。
想為某些人做些什麼事情,大概是這種念頭。

所以,說高度累積了多少,我也不知道。
也許要好幾年以後才能看得出來這差別,慢慢等待吧...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德國] Munich----半年的DKFA學習德文

在慕尼黑一年間  有六個月都在上德文
德文等級分為
初級(Basisstufe)     A1,A2
中級(Aufbaustufe)  B1,B2
每一個程度兩個月的課程
我上到B1等級
而每上完兩個課程  就會有一次升級考試  來確認你能不能上下一個等級
考試內容就包含聽力 閱讀測驗 以及文法測驗
以下為我通過考試的證書!

別小看這小小一張證書阿! 也是要價10Euro的!!

普遍亞洲人去考試聽力都不太好...像我聽力30分只拿了11分阿!
其他都還算可以! 總而言之是安全過關!

不過上DKFA的德文課最有趣的還是第一期
認識了很多有趣的人
不過普遍年紀比我小   18,19歲準備念大學
其他就是社會人士  或是跟我差不多年紀

學期最後跟語言班同學一起去喝啤酒慶祝!

語言班這半年的學習是我這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雖然上到後面真的很無趣就是了XD
不過沒有他  我想我的生活更無趣吧




[反思] 2012.07.14

在慕尼黑交換的時光快結束了在回國的前一個月   
待在慕尼黑的房間裡想著接下來要做什麼  要面對什麼
出國前想做的事情都完成了嗎?
我記得當初出國前列了三項目前只有完成一項而已吧...
我希望能在七月完成另外一項

昨天正在看之前的無名網誌  
覺得大學真的是我人生的精華時間好多的感觸  喜怒哀樂  單純又充滿光芒
那時候寫的文字是現在無法輸出的
會不會再過了三年後   會覺得現在的自己過得很有光芒  
也是無法重來的呢?
(這樣說起來  我是一直在走往下坡的階段?)

在這一年的時間  
遇到了聖堯哥跟冠全兩位朋友真的是我很大的幸運
在兩位朋友的身上都看見了我無法擁有的部分  
有時候會跟聖堯哥討論之後工作的事情  分享感情觀 
跟冠全討論一些比較嚴肅的社會議題
發現這社會上真的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去關心  去改進

當然還有其他的人   只相處半年的逸偉  去倫敦遇到國小同學維彥  從他們倆人身上讓我看到了不同的人生經驗也算是跨大了視野吧!

比較可惜的是  沒有和什麼外國人當朋友
原本有抱持著跟外國人當朋友的想法   不過我後來就放棄了
我的英文好像只能聊一些很無聊的話題   而且說實在我對外國人的興趣真的蠻低的
我想這就是我的個性吧     對沒興趣的人就不太想花時間在他們身上(英文口說沒機會練到)

我希望我這一年真的有所轉變
雖然目前我還看不到這個轉變是什麼就是了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反思] 關於"卓越"的定義

內向者生存術(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9724)

這本書提供給我不同觀點去看所謂"卓越","成功"。
比如說,成功的商業人士,
被定義為成功的要素可能是,勇於在群體中表現自我,喜歡和人群接觸等等。

根據研究,外向者與內向者在數量的比例是3:1。也就是說,我們生存在一個由外向人所制定規則的世界,主流價值觀也是。於是,內向者必須在生活中發展額外的技能,因為他們承受很大的「改變自己、迎合社會」的壓力,要像這世界上其他人那樣地行動。 <<內向者求生術,p14>>

根據此書中的測驗,我比較屬於內向的人。當然不是說我討厭社交,而是面對很多人的社交場合我的確會感到吃力XD
也需要多點時間去恢復精神。以前也看了很多書籍,嘗試不同的方法去達到所謂的"成功"的特質,但是真的就無法得心應手。

記得再看哈佛positive psychology課程的時候,裡面不停提到一句話,就是人不能跟你的本性對抗。裡面有舉到減肥的例子,說到人為什麼減肥不能持之以恆?因為人的耐心是有限度的。當你把耐心的quota用完的時候,基本上就無法再持續。

運用到這裡來,內向的人即使要把自己偽裝成外向的人也是有限度的。也許需要很大精力去維持這個假象吧?

所以不如去想想,對我而言的"卓越"是什麼?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反思] 寫在前頭

這篇想說改變。

有時候際遇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一句話、一個故事、一個人,而帶來了沒有想過的改變。
而這份改變是個連續性的過程。A觸動了B,B又觸動了C,continue.

仔細想想,契機由我爸對我說的話開始。而我心裡其實有想過到國外念書這回事,但是心裡又不想再繼續唸電機下去。一時間也找不到自己興趣所在,總而言之是面對著一種想要但又沒有目標的感覺。於是,想到智宇哥出國交換學生這件事,感覺是個在工作與出國念書間的折衷方案。不如也把自己丟在國外,體驗看看好了。藉由交換學生也許可以發現自己是不適合到國外念書。

之後就是剩下兩個目標,托福以及論文口試。
準備托福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個讓我很焦慮的經驗。但是現在看起來卻是一個改變我很大的時期。
首先該面對的是英文能力的不足。於是我在PTT上找到了送佛計畫(一個教人考托福的機構)。
不同的是,他的托福課程只有九堂課,一堂三小時。跟一般大補習班差很多。而我在這九堂課中,看到了一個準備考試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我由此深刻了解到了自己主動學習跟被動學習的差別。簡單來說,九堂課中老師只教你方法,但是如何增強實力完全取決在你。而我在準備期間也是翻閱了很多前人的學習經驗以及英文的學習方法。然後把他的方法放入自己學習的過程,實驗適不適合自己。

教材方面接觸了TED。(http://www.ted.com/)
這個網站,裡面有相當多的新知,邀請不同領域的人來演講。這對我的衝擊非常大,因為我真的很少接觸到這些知識,而在我的生活裡也沒有人會提起。第二是上了大陸人所架設的英文學習網站。裡面有很多關於英文要怎麼學習可以增強實力的方法,此外也會針對大陸人在國外所產生的一些文化差異去做探討。我頓時覺得我所在的世界真的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我就這樣低著頭,什麼都不知道的過了好多年。

這些給我的衝擊,讓我開始想嘗試不同的事情。至少不是那麼"宅"的生活(因為我真的很宅,喜歡待在家)。於是又在某些因緣際會下跟了高中同學來了一次古道巡禮。認識了很多不同學校,不同學問背景的人。有學生物、地理、台語文學、地質,各式各樣的人存在。與他們聊天發現自己的生活好封閉,這群新認識的朋友關心著社會上的各種議題,其中也有人寫著非常優秀的Blog。這群新朋友擴大了我的視野,真的很感激他們:)

隨著時間逼近,對於托福考試那種焦慮感越來越大。當時只剩下一個多月的時間,而我當時的聽力方面一直沒辦法突破,閱讀也是不好。那時候我焦慮到很想放棄,情緒很不穩定。而我這個人在煩躁無助的時候都會跑去書店,然後想到當時很夯的一本書"秘密"。我必須說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支持。他強調是一個正向思考的力量。讓你有著正面的情緒,從而吸引到正面的結果。簡單來說,"吸引力法則"(但是這本書有很多讓人詬病之處..又是後話了)。之後又接觸到了一些所謂New age的書籍,也是跟你強調正面思考之類的。經過自我實驗的結果就是,我的托福準備計畫邁入正軌,而我的焦躁也的確被降低了,算是向好的方面發展。最後考試也很強運的考得不錯。而經由這次的經驗,讓我開始相信了這股力量。不是好傻好天真的樂觀,而是經歷挫折焦慮,也能保持樂觀心態推動自己的力量。

這些大概就是出國前我的改變。

我也發現到了,改變其實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以上只是寫出一些我比較記得,帶給我比較大刺激的"糧食"。這中間所接觸到其他的書籍,或是網路上的資源,更是不計其數.....

而我相信,改變還在持續著。


希望在回台灣前,能夠再有所突破:)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德國] 寫在五個月後

轉眼間來德國已經邁入第六個月了,來抒發一下五個月異地生活的心得吧!

說實在,如果問我交換學生有學到什麼實質上的東西嗎? 我覺得很少。在這五個月期間,我總共修了兩門課,兩門考試。其中一門Mixed Signal Electonics,一門Digital IC Design(從來沒去過)。有聽了一門Engineering Management,不過在衡量自己有聽沒有懂的狀況下,就放棄這門考試了。論考試的話,TUM的考試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題目不難,出的很有條理,是會讓人喜歡的題目,但跟台灣考試不同的是時間非常少,一定要念到徹底清楚,而且要寫得快。期末考在我無法衡量時間的情況下,考的是不太理想。(其中當然也有很讓人崩潰的事情ORZ)

直到目前已經上了快四個月的德文。心得就是兩個字:很操!   每天三小時德文訓練,其實比起沒有上語言班的人進步已經很快了,但是我還是覺得有所不足,畢竟口說還有聽力方面比較沒有常練習到。

比較"正常"的談完之後,談些比較不一樣的。

來這邊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時間"。我獲得了一段在異地生活,獨自一人放空,思考事情的時間。歷經了大學、研究所六年紛紛擾擾的環境,終於有一年是可以好好思考自己該何去何從的一年。或許有人說,當兵一年放空也是可以。但我覺得還是不一樣的。在國外生活孤獨感會放大10倍,而這強大的孤獨感帶領我找尋我想要的事情,某方面來說給了我很大的動力----想突破的動力。

遇到不同的人也是收穫之一。不得不說國外的人真的比較獨立自主(就我遇見的來說)。在語言班遇到18歲來自羅馬尼亞準備念慕尼黑大學法律系的學生,他語言學習快,平常也在打工。與她談話覺得她很成熟,而且對於未來充滿熱情、規畫。也有來自俄羅斯、法國,世界各地的人,與我年紀相仿的,成熟程度不知道是我的多少倍。想想我在進入大學的時候,想想現在的我,還對很多事情茫然、充滿不確定的感覺,我想這就是我跟他們之間的差距。

接下來是旅行。我覺得旅行是一個很好刺激自己視野的過程。雖然很抽象,但是我覺得感受不同國家的氣氛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例如慕尼黑是嚴肅、規矩,井然有序,德南小鎮是鄉村、優閒的氣息。巴黎是充滿古典、讓人想隨時拿一杯咖啡在手上的氣氛。巴塞隆納是多元藝術的綜合。瑞士、奧地利是飽覽群山、湖泊,讚嘆大自然之美的國度。旅行的夥伴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同的人出去玩會有不同的火花產生。其實可以更近距離了解一個人。

來交換學生的起因是我爸問我的生涯規畫,而我照本宣科的一般我這種電機系出來會走的路跟他說。而他只問說" 那你有什麼不同?" 這句話深深影響了我。在我的專業以外,我這個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於是戰戰兢兢的準備了托福,戰戰兢兢的完成了口試。然後來到了這裡。所以你問我來這邊交換到底想獲得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我也許只是想藉由一個不是那麼"正常"的環境來挖掘自己。




最後的最後,是"為什麼想把這些東西寫出來?"  理由是,寫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大學有一段時間是有寫東西的習慣的。但是大三大四以及研究所兩年,心中無所感觸所以什麼都寫不出來。我必須說,能寫出來東西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