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閱讀] 向專家學思考-讀後感2-論培養習慣



人類認知系統的設計就是盡量不要多想。因此,我們做得很多例行性的日常工作都會變成習慣,一種自動化處理的過程。例如,出門前會習慣性的鎖門;在某個路口習慣性的左轉。但如果你要回憶這些過程,你會發現很難從記憶中去搜尋到它。這些其實都是「聰明習慣」。使我們能集中精力在我們需要專心處理的事情上。

那麼要如何培養「聰明習慣」呢?培養「聰明習慣」有兩個要點:
第一,在行動和環境間有一致性的對應性。
簡單來說,就是在行動和環境間作出連結。要建立這樣的連結,需要一些不變的要素做為可信賴的信號,來提示我們該做出什麼行動。(這裡的環境不只是外在世界,也包含了人的目標、感覺、想法)
第二,重複這個行動。
不論任何時候只要環境與行動有了一致的對應,並且這個行動在環境中一再重複,習慣就可以養成。

然而,要改變習慣卻是困難的。很多人常說改變要靠意志力來實踐,但是意志力有限,人類很容易因為腦力或體力消耗過度而無法發揮意志力。所以一個更好的辦法就是創造出新的習慣來取代舊的習慣。


讀到這邊,關於改變或建立習慣我認為我們必須了解兩件事情:

第一是了解習慣的模式。
即受到某種誘發,產生某種行為,得到某種回饋。

第二是對於自我的覺察力。
我們必須在習慣行為發生時,去深入了解為何我們會產生這種行為。是我們無聊、悲傷的時候?或是在考試完、工作結束後需要大快朵頤?察覺出會誘發我們產生某種行動的情況,再以新的行為模式取代舊的,便可逐漸改變。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閱讀] 向專家學思考-讀後感1


向專家學習思考,這本書在提倡「聰明思考」這個概念。

什麼是「聰明思考」呢?在書中作者把它定義為能夠運用已知進而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

譬如前泳將Fiona Fairhurst與他的團隊夥伴從鯊魚的表皮得到靈感,設計出新的連身泳衣,大幅降低了水流阻力,使游泳比賽的世界紀錄不斷刷新。

在此之前,也有許多團隊想要開發出新的泳衣材質,為何只有Fiona Fairhurst的團隊率先做到?而這個例子,跟我們的「智力」有關嗎?

作者指出,「聰明思考」並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可以經由訓練獲得的技能。
就像要成為西洋棋大師,必須經由不斷的鍛鍊,了解盤初、盤中、盤末各種棋局後,才能進化。

而培養「聰明思考」的公式,有下列三點必須滿足:

1.     培養聰明習慣
人類是習慣性的動物,若能培養出聰明習慣,那離聰明思考自然不遠了。

2.     高品質知識
我們必須了解人類記憶的限制以及人類心智運作的方式,進而在腦中組成連結,將各種知識串連,形成高品質知識連結網路。

3.     應用知識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人類應用知識的模式─從相異的領域中去尋找相似之處。

既然「聰明思考」這麼有用,為何我們從小到大並未被教導這種思考模式?

作者說到,現今世界的教育系統與百年前的教育系統其實沒有多大的變革。百年前的科學教育體系,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分門別類。在當時心理學只是哲學底下的附屬學科,尚未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對人類心智運作模式了解已遠遠提升,教育系統仍未把心理學的知識納入學生的普通教育中。

所以為何常見我們在感嘆創意人才缺乏?

其實還是跟教育有關。

第一,台灣的教育仍重視填鴨式、選擇題式的教育。

第二,既然我們教育系統並未教導我們如何聰明思考,個人的思考模式只能任其發展。在任其發展的模式下,能夠創新的人才自然少了。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閱讀]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


這本書引起我的共鳴之處在於,作者對於自己的生活的不滿足感─「我的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然後自己回答:「對!就只能這樣了。」你是否也有這種感覺─生活似乎什麼都不缺,但是又好像缺少了什麼。作者以這個疑問做為開頭,開始思考是否能讓自己的生活為快樂、讓自己更知足,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尋求更快樂的人生。

        作者提出了兩個問題。第一,自己是否能更快樂?第二,什麼是快樂?第一個答案,快樂的程度可藉由某些行動,激發出快樂的頂峰或低谷。第二個答案,快樂的定義因人而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快樂」是我們追求權力、金錢這些事物的終極目標。追根究底,我們所追求的一切,都只是想讓我們自己更快樂而已。

        接下來,便是快樂專案的執行層面。作者採用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的「美德表」,作為檢視自己是否有達到目標的參考。同時也提到,「美德表」的有用之處,在於「資訊的易得性」。研究顯示,心智往往在我們沒有察覺或刻意控制之下,無意識間形成判斷、動機、感覺等關鍵工作。而你腦中有多「容易想到」,也越容易提醒自己。作者最後提出了一個一年期的快樂專案。每個月都有幾項目標要達成的目標,直至年底看自己達成了多少,檢視自己有沒有變得更快樂。

        由這十二個月的目標,大略可以看出快樂來自幾個面向。

首先是活力。運動或是表現得自己很有能量有助於快樂的提升。一般人所認知的只有情緒會帶動人的行為,但事實上,行動與情緒是相輔相成的。藉由正確的行動,也可以帶動我們快樂的情緒。

第二,快樂來自於成長。這也是快樂的矛盾之處。「我們想掌握自己的人生,但不熟悉和非預期狀況卻是快樂的重要來源。」所以,快樂本身並不見得讓我們感到快樂。因為成長過程中有可能帶來挫折、不安、憂鬱。

第三,做自己。我們必須區分出什麼是感覺好的,感覺壞的,什麼事情是感覺對了。以作者為例,作者本身為法律系出身。但他發現他在空閒時間,不像其他的法律助理一樣會閱讀法律期刊、討論法律議題。他在閒暇之餘,喜愛閱讀。因此他走向了寫作這條路。即使他平常想要有些改變,例如散步、運動,但藉由這些活動,他發覺了自己最愛、「感覺對了的事情」還是閱讀與寫作。從事這些「感覺對了的事情」大大提升了生活的愉悅程度。

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深刻體會到了一點:快樂,是必須堅持的。他發現到,抱持著保持快樂的決心,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沉重容易,而快樂難。」那些我們所認為快樂的人的背後,是用了多少努力以及訓練,才能讓他們的心境如此愉悅平和呢?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充斥了多少自怨自艾的人。他們又是否努力讓自己快樂?我想,達成「決心表」上的事項,以此掌握自己的人生,便是讓自己快樂的關鍵。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讀後感

第一次花時間把一本書裡的重點都整理完。

會想整理的原因是因為覺得自己看了很多書,卻好像只是草草看過,無法把它保存在心裡,也無法將書裡的內容用於生活中。不得有花了很多時間看書,卻沒什麼提升的感覺。

"輕鬆駕馭意志力"這本書裡,提到了很多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問題。例如節食,拖延。然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通常是以一種"經驗"的方式來做傳承。這本書的不同在於,他提出了科學解釋。從神經醫學,心理學的實驗來證明這些情緒或行為,在我們大腦中的反應。我認為這是最棒的一點。

我從裡面知道老祖宗的智慧不無道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由人類的"鏡像神經元"以及想到自己再想到自己所關愛的人所做的大腦掃眠,解釋了人類的社會性,行為,情緒與思考皆會互相傳染,模仿。也間接讓我想到,或許我們並沒有所謂的"獨立"或者"自由"的思考。畢竟我們的自我意識也摻雜了他人的意識。

佛家所說的放下與接納

越是不想要的東西越是容易留在我們心裡;越是壓抑的東西,我們越想要。讓負面想法消失的最好方法是接受我們自己心裡的"負面"。

也發現有些東西也和之前看過的哈佛正向心理學不謀而合。

把"我不要去做"變成"我要去做"

罪惡感並不會使我們意志力提升,原諒才會



曾經看到一個比喻,感性是一匹馬,而理性是馬伕。

感情,衝動或欲望給我們前進的動力(雖然它是屬於比較原始的本能),而理性則控制我們的決策與選擇(極消耗能量),兩者缺一不可。

而如同作者在最後所說的,自我覺察的力量很重要。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被欲望牽著走,知道用什麼方式讓自己快樂,了解自己身為人的弱點,才是提升自制力的最好方法吧!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3)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Chapter 7
為何人為了眼前滿足而出賣未來?

人對於未來的想法
人會思考未來,卻無法清楚預知未來。

延遲折現:等待報酬的時間越長,該報酬對個人的價值就越低。

有限理性
"人之所以容易屈服於眼前的誘惑,原因之一在於大腦的獎勵系統並未進化,無法回應未來的報酬,只需要確保可以拿到眼前的報酬。"

"人在衡量眼前與未來的報酬時,使用的是兩種系統。眼前的報酬會觸發原始的的獎勵系統,以及多巴胺所引發的欲望。而未來的報酬則是由大腦前額葉皮質所解析的。"

"與誘惑保持距離是比較好的一個方式。"

十分鐘原則
等待10分鐘,再下決策。

折現率:人的天性是貶低未來報酬的價值,但折現率因人而異。折現率的高低在於人如何看待未來的重要性。

意志力實驗
假設我給你一張90天之後才可以兌現的100元支票,接著跟你商量,你願不願意用這張支票,換一張今天就能兌現的50元支票? 多數人都不願意。然而,如果我一開始先給你的是那張50元支票,然後才詢問你是否願意交換100元的延遲報酬,多數人都會拒絕。

原因:多數人都不喜歡損失。失去50元的不快樂大於得到50元所帶來的快樂。

決策:
1.當你受到誘惑而可能做出不利於長期利益的決定時,請想像自己為了眼前的報酬,必須放棄未來可能獲得的最佳報酬。

2.想像自己已經獲得未來的報酬,且正在享受報酬的結果。

3.問自己是否真的想放棄未來的報酬,以換取眼前的快樂?

破釜沉舟
預先承諾是最佳的自制之道。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弱點,並約束之。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未來的自己會不一樣?
我們把未來的自己想像成不同人,而過度理想化。

使我們把輕鬆的工作留給現在的自己,重擔交給未來的自己。

經由大腦想像實驗,發現人在思考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時,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區塊。
我們的大腦習慣將未來的自己視為"陌生人"

出於人對自我利益的關心程度高於對陌生人的程度,所以把現在的自己看得比未來的自己重要,也是理所當然的。

讓現在的自己認識未來的自己:未來自我關聯性。想像未來的自己。



Chapter 8
會感染的意志力

心理學,行銷,醫學的研究都顯示了我們個人的選擇深受他人的想法,期望,欲望以及行為所影響。

人類的"鏡像神經元",使我們了解別人的想法,情感與行為。形成移情反射作用。

  • 無意識的模仿
  • 大腦會感染到別人的情緒(EX.同事情緒不好使你心情也變差)
  • 別人的欲望引起我們自身的欲望


目標感染
人天生就會揣測別人的心思。

而在觀察別人行為的同時,會導致我們開始追求與對方相同的目標。

然而感染的目標只限於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有的目標
(EX. 不抽菸的人不會因為朋友拿出香菸,就想抽。)

但某人的行為可能會啟動你心中已經存在,但尚未取得主導地位的某個目標。

目標感染是雙向的。我們既會感染到自制力,也會感染到誘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性

選擇性感染
我們越關心的人,越容易受到他的影響。

當我們想到我們所關愛的人的時候,大腦會將他們當成自己人而不是外人。由大腦掃描結果可看出這一點。想到自己與想到自己所關心的人的時候,大腦活躍的區塊幾乎相同。

=>我們所認定的自己,其實也包含了我們所關愛的人。

"我們的自我意識取決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由於自我意識中包含了他人,因此這些人的選擇也會影響我們的決定。"

社會認可
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認為那是明智之舉。(人的生存本能之一)

善用群體的影響力
找到一群行為舉止已經達到你預定目標的人。加入那個團體,訂閱有助於你達到目標的雜誌等等。只要你周圍的人都在努力達成相同的目標,你就會認為是社會常態。

社會性情緒
驕傲,羞恥,來自制自己。(但要小心管它的效應,負面情緒循環)

結論
大腦會將他人的目標行為,納入自己的決定,而且受到的影響極深。只是想到別人或與他人相處,就會在心中形成另外一個自我,開始與其他的自我爭奪自制力的主控權。然而,我們的行為也可以影響他人。


Chapter 9
意志力的極限
近年來研究焦慮,憂鬱,節食,成癮等主題的實驗皆證實,"我不去做"的意志力對於想法與情感的內在世界毫無作用。

矛盾反彈
EX.失眠者越想入睡,越難睡得著;節食者禁止自己吃碳水化合物,卻不時想到麵包和餅乾。
=> 只要壓抑,就會出現矛盾反彈的現象。

大腦如何執行不去做,不去想的命令
1. 操縱系統: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到其他地方,極消耗腦力。
2. 監督系統:證明你正在想或自己不願意去想的事情。不需要消耗太多腦力。

當操縱系統失靈(因壓力,疲勞,分心等),過度活躍的監督系統使我們去想我們想避免的事情。

我們想拋開的想法,在我們腦中揮之不去,於是到後來我們反而相信這個念頭一定是真相。(認知偏見)
EX. 想避免自殺的人,後來以為自己真的想自殺。

如何避免矛盾反彈
放棄。 准許自己存有某種念頭,反而能降低這個念頭浮現的機率。

我們可以自由思考和感受自己的想法,但不必認定這些想法就是真相,也無須強迫自己控制或順從這些念頭。

我們應該坦然接受各種負面想法,但不必順從它。

把"我不去做"改成"我要去做" =>正向思考

覺察衝動法
正視自己的衝動。把衝動想像成海浪,雖會增強但最後會消失。

結論
多數人想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反而自得其反。我們必須了解到腦中的思緒是無法控制的。我們頂多只能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以及該如何因應。


--------------------------------------------------------------------------------
結語

人有著多個自我。我們天生會接受誘惑,也具備著抗拒誘惑的能力。自制的重點在於統合與接納各個不同的自我。

提升自制力的秘訣
專注的力量

我們要訓練大腦辨認自己何時再做選擇,而不是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做決定。

=>自我覺察的能力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2)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Chapter 4

為何善行成為自我放縱的許可?

人未必言行一致。
強烈抵制性別歧視言論的學生,更有可能偏好錄取男性,其可能性比勉強同意性別歧視言倫的學生來的高。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對自己感到滿意的時候,你反而更有可能信任自己的衝動。

道德許可證
大多數人在認定自己道德高尚時,便不會去質疑自己的衝動,而有些人的職位讓他覺得他自己道德高尚。(ex:檢察官,神職人員,素行良好的政治人物)

"我表現得很好,應該享受一下" =>成為人們墮落的理由

道德判斷
其實道德判斷不如我們文化中所想的那麼激勵人心,最能激勵我們的,其實就是得到想要的東西,逃避不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以道德為名,試著把那些規定加諸於身,你心裡不願受控的部分很快就會發出抗議。
EX:當你告訴自己存錢,運動都是對的,而不是幫助你達著某樣目標的時候,你貫徹實行的可能性反而是降低的。

結論:要區分真正的道德困境與一般的難題(外遇與節食計畫)。

不要把支持達成目標的的行動當成最後的目標
EX:為了減重,開始運動。但是運動完卻無法克制想吃高熱量食物的念頭,因而破壞了目標。

有了進展,人就開始鬆懈
別把"進步"道德化 => 可能產生進一步退兩步的後果
EX:規定自己每個月存一筆錢,反而滿足了想要花錢的藉口。
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擬訂了計畫,因而感到充實滿足,即使未完成目標。

轉化心態:"朝目標邁進了多少" =>"有多忠於這個目標"

看到菜單上有沙拉,就自我感覺良好
人的心智對於達到目標的"機會"感到太興奮,以致於把這個機會當成了達到目標的滿足感。

覺得明天會不一樣
人認為可以往後再彌補的時候,就不會對一開始選擇的自我放縱有太大的罪惡感。
 人基本上都過於樂觀明天的自己。
明天跟今天沒什麼不一樣
當你想改變行為的時候,應把目標放在減少行為中的"可變性",而不是行為本身。
EX:用一項素食抵銷一項肉食 => 晚餐前一律吃素(減少可變性)

光環效應
當良善的事物與墮落的事物並列時就會發生。EX:以慈善名義購買巧克力的人,會吃下更多巧克力來獎勵自己的善行。

我們愈在意某項"善行",愈容易忽略良善的放縱是如何威脅到我們的長期目標。

結論:我們不應該從道德面來看待意志力問題。我們太容易憑藉著善行(不論是想像中或是過去的),來屈服於誘惑。(ie. 人類合理化的動作)
如果用對錯來思考,而不是記著我們真正的渴望與目標,並沒有幫助。

Chapter 5
為何人們錯把渴望當成快樂?

實驗:電擊老鼠腦部的"快樂中樞"
老鼠獲得腦部刺激,不斷地按下控制桿電擊自己。
中腦的"酬賞系統":專門推動人類採取行動與飲食。

"酬賞系統":當大腦認出有酬賞機會,就會釋放多巴胺
多巴胺的效果:尋求,想要,渴望,欲望,而不是真正體驗了喜歡,滿足,快樂或真正的酬賞。
這是人類的原始本能。EX:聞到或嚐到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就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與現代科技不斷的check Email,Facebook,手機,追求電玩(多巴胺的升高程度與吸食安非他命差不多)的快感。

多巴胺行銷:在店門口擺上高熱量食物吸引顧客, 便宜的價格來吸引顧客(讓大腦的原始區域想要儲存稀有的資源),用氣味來刺激多巴胺分泌

把無聊的東西注入多巴胺,或是替你常拖延的事物注入多巴胺。

多巴胺的另外一面:壓力系統
渴望與壓力 <-> 胡蘿蔔與棍子  (一體兩面)
EX:逛街的時候很爽,花錢下去卻很有壓力

我們必須注意錯誤酬賞的體驗與真正渴望得到的酬賞之間的差距。

結論:欲望既是我們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動機而同時也是誘惑,要謹慎的去分辨它。


 Chapter 6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向誘惑投降

壓力會增強人的渴望(尋找酬賞的狀態)。
EX:經濟危機的時候更想買東西。壓力大的時候,暴飲暴食,狂購物。

有效的舒壓策略:運動,與親友相聚,按摩,散步,瑜珈,冥想,從事需要創意的活動。

有效與無效的差別有效的舒壓方式不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是增加提升心情的大腦化學物質,如血清素,胺基丁酸,催產素,同時有助於關掉大腦的壓力反應,減少壓力荷爾蒙。而我們常覺得沒效是因為多巴胺給我們渴望太強烈,而是我們低估這些策略提振心情的效用。

恐懼管理理論:當我們被提醒到自身的死亡的時候,就會在承諾酬賞與舒壓的事物中,尋求希望與安全感,此時我們容易受到誘惑的影響。

EX:看一部催淚的電影有可能使我們買過多的商品,看著香菸包裝上的死亡標誌,反而刺激人吸菸來紓解焦慮。


"管他的效應":罪惡感對意志力並沒有任何幫助

一件事情的大失控並非第一次破戒本身,而是隨著第一次的破戒產生的罪惡感,羞恥心,失控,失去希望。(負向輪迴)

如果你認為提升意志力的關鍵是更嚴格的對待自己,你錯了。
寬恕,原諒,並非罪惡感,反而能增加人們的責任感。

改變的承諾:立即滿足的最佳代表

"錯誤願望症候群":並非改變的策略,只是讓心情變好的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放棄又重新開始的時候感到比較快樂。
它也常常偽裝成自制力。
因為改變所需要的動機與破壞目標的不實際樂觀,只有一線之隔。

樂觀中帶點悲觀,有助於成功。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1)

我一向都蠻喜歡這類關於人類心理與大腦之間關聯的相關書籍。

推薦這本 <<輕鬆駕馭意志力>>。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基本上這是一本從心理學,腦科學,醫學的角度,去介紹自制力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並提供一些方法幫助我們提高自制力,改變我們的舊習慣,克服拖延,專注於生活的重心。

 
     (作者上電視訪談)  

以下是我所做的一些摘要,希望能把這些記錄下來,提醒自己。

Chapter 1

意志力的三種表現
"我要去做"       
"我不去做"      
"我真正想做" 

意志力的神經機制
自制力的控制系統與大腦前額葉皮質有關,控制著人類的注意力,思想,感受,進而影響人類的行為。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的前額葉皮質不斷增大,而有了自制力。

兩個自我
既然人類有著自制力的系統,為何常常會失控,而臣服於誘惑?
=>演化的結果。
在演化的過程中,新生的自制力系統並不會消除舊有的系統。換言之,自制力系統是建立在一個由衝動與本能所主宰的舊系統之上。
克服意志力挑戰的方法,要找出如何運用我們原始的本能,而非一味與原始本能對抗。

具備自我覺察的能力
運用冥想來鍛鍊意志力。其原理,如同訓練我們的肌肉一樣。冥想期間,注入前額葉皮質區的血流變多,藉此鍛鍊意志力。而冥想做不好,並不代表我們的訓練失敗。而是學習讓我們專注,不要隨著各種念頭漂流迷失,忘記原本的目標。

Chapter 2 

人的自制力與身體的關係
遇到"危險":"戰或逃"的壓力反應=> 一種管理身體能量的本能
遇到"誘惑":大腦釋出多巴胺, ex:我非要吃到蛋糕不可(一種誘惑)

"停下來計畫"的能力
我們感知到內在的衝突,而非外在的威脅。此能力使我們決策的速度慢下來,抑制衝動。

測量意志力的儲存量
測量"心率變異度"
人在壓力下,由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心率變異度下降
<->有效發揮自制力時,由副交感神經系統控制,心率變異度上升。
影響"心率變異度"的因素:飲食(植物性食物),住處(空氣品質),壓力

提升意志力的方法
  • 減緩呼吸  4~6次/minute
  • 運動(跑步15min)   (跟保持樂觀的方法一樣) 
"如果你以前一直告訴自己太累或沒時間運動,不妨開始將運動視為提升自己的方式,能夠幫你恢復能量和意志力,而不是一種消耗。"
  • 充足的睡眠 
不過,意志力發揮過頭,其實不利於健康。

放鬆
生理放鬆反應:心跳,呼吸速率減緩,血壓下降。

"壓力使你集中於立即,短期目標和成果;自制力則提醒你遠大的目標"

Chapter 3

自制力的肌肉模型
有些事情你本來沒想過要用意志力,但其實同樣會消耗你有限的意志力,ex:適應你不喜歡的環境,在商店抉擇要買哪一品牌的洗衣粉

意志力有高低起伏->利用意志力高的時候做你想要做的事情

血糖與意志力的關係:低血糖的時候自制力較差

人體的能量危機
大腦仰賴循環於人體血流中的葡萄糖,如果偵測到能量快用完了,大腦會自動停止消耗能力,而第一個關閉的機能為我們的自制力。

能量預算模型
血糖的絕對值,並非預測受測者選擇的關鍵,而是血糖改變的方向,是上升還是下降。
而研究顯示,人類在飢餓時,比較願意承擔各式各樣的風險。ex:外遇

低胰島素飲食: 精益蛋白質,堅果,蛋類,蔬菜,水果

鍛鍊意志力肌肉
小事情上持續發揮自制力,能為你提升整理的自制力。(有點像重訓從低強度開始做起)
  • 培養習慣
  • 強化 "我不去做"的意志力
  • 強化 "我要去做"的意志力
  • 強化 "自我監測的能力":觀察自己的行為,習慣
體能上的精疲力竭,是大腦矇騙身體的一種機制,以阻止消耗能量。

=>
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但是這只是反映自身對於意志力多寡的認定。 (研究進行中..)

"選擇設計系統":將做正確的事情的自制力需求降低,也用在零售業者上

結論:
並不是因為我們天生不理性,而是我們太累,無力抵抗對自己不利的衝動性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