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閱讀] 輕鬆駕馭意志力--(2)


輕鬆駕馭意志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素質課



Chapter 4

為何善行成為自我放縱的許可?

人未必言行一致。
強烈抵制性別歧視言論的學生,更有可能偏好錄取男性,其可能性比勉強同意性別歧視言倫的學生來的高。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對自己感到滿意的時候,你反而更有可能信任自己的衝動。

道德許可證
大多數人在認定自己道德高尚時,便不會去質疑自己的衝動,而有些人的職位讓他覺得他自己道德高尚。(ex:檢察官,神職人員,素行良好的政治人物)

"我表現得很好,應該享受一下" =>成為人們墮落的理由

道德判斷
其實道德判斷不如我們文化中所想的那麼激勵人心,最能激勵我們的,其實就是得到想要的東西,逃避不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以道德為名,試著把那些規定加諸於身,你心裡不願受控的部分很快就會發出抗議。
EX:當你告訴自己存錢,運動都是對的,而不是幫助你達著某樣目標的時候,你貫徹實行的可能性反而是降低的。

結論:要區分真正的道德困境與一般的難題(外遇與節食計畫)。

不要把支持達成目標的的行動當成最後的目標
EX:為了減重,開始運動。但是運動完卻無法克制想吃高熱量食物的念頭,因而破壞了目標。

有了進展,人就開始鬆懈
別把"進步"道德化 => 可能產生進一步退兩步的後果
EX:規定自己每個月存一筆錢,反而滿足了想要花錢的藉口。
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擬訂了計畫,因而感到充實滿足,即使未完成目標。

轉化心態:"朝目標邁進了多少" =>"有多忠於這個目標"

看到菜單上有沙拉,就自我感覺良好
人的心智對於達到目標的"機會"感到太興奮,以致於把這個機會當成了達到目標的滿足感。

覺得明天會不一樣
人認為可以往後再彌補的時候,就不會對一開始選擇的自我放縱有太大的罪惡感。
 人基本上都過於樂觀明天的自己。
明天跟今天沒什麼不一樣
當你想改變行為的時候,應把目標放在減少行為中的"可變性",而不是行為本身。
EX:用一項素食抵銷一項肉食 => 晚餐前一律吃素(減少可變性)

光環效應
當良善的事物與墮落的事物並列時就會發生。EX:以慈善名義購買巧克力的人,會吃下更多巧克力來獎勵自己的善行。

我們愈在意某項"善行",愈容易忽略良善的放縱是如何威脅到我們的長期目標。

結論:我們不應該從道德面來看待意志力問題。我們太容易憑藉著善行(不論是想像中或是過去的),來屈服於誘惑。(ie. 人類合理化的動作)
如果用對錯來思考,而不是記著我們真正的渴望與目標,並沒有幫助。

Chapter 5
為何人們錯把渴望當成快樂?

實驗:電擊老鼠腦部的"快樂中樞"
老鼠獲得腦部刺激,不斷地按下控制桿電擊自己。
中腦的"酬賞系統":專門推動人類採取行動與飲食。

"酬賞系統":當大腦認出有酬賞機會,就會釋放多巴胺
多巴胺的效果:尋求,想要,渴望,欲望,而不是真正體驗了喜歡,滿足,快樂或真正的酬賞。
這是人類的原始本能。EX:聞到或嚐到高脂肪高糖分食物,就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

多巴胺與現代科技不斷的check Email,Facebook,手機,追求電玩(多巴胺的升高程度與吸食安非他命差不多)的快感。

多巴胺行銷:在店門口擺上高熱量食物吸引顧客, 便宜的價格來吸引顧客(讓大腦的原始區域想要儲存稀有的資源),用氣味來刺激多巴胺分泌

把無聊的東西注入多巴胺,或是替你常拖延的事物注入多巴胺。

多巴胺的另外一面:壓力系統
渴望與壓力 <-> 胡蘿蔔與棍子  (一體兩面)
EX:逛街的時候很爽,花錢下去卻很有壓力

我們必須注意錯誤酬賞的體驗與真正渴望得到的酬賞之間的差距。

結論:欲望既是我們人生活在世界上的動機而同時也是誘惑,要謹慎的去分辨它。


 Chapter 6
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向誘惑投降

壓力會增強人的渴望(尋找酬賞的狀態)。
EX:經濟危機的時候更想買東西。壓力大的時候,暴飲暴食,狂購物。

有效的舒壓策略:運動,與親友相聚,按摩,散步,瑜珈,冥想,從事需要創意的活動。

有效與無效的差別有效的舒壓方式不會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是增加提升心情的大腦化學物質,如血清素,胺基丁酸,催產素,同時有助於關掉大腦的壓力反應,減少壓力荷爾蒙。而我們常覺得沒效是因為多巴胺給我們渴望太強烈,而是我們低估這些策略提振心情的效用。

恐懼管理理論:當我們被提醒到自身的死亡的時候,就會在承諾酬賞與舒壓的事物中,尋求希望與安全感,此時我們容易受到誘惑的影響。

EX:看一部催淚的電影有可能使我們買過多的商品,看著香菸包裝上的死亡標誌,反而刺激人吸菸來紓解焦慮。


"管他的效應":罪惡感對意志力並沒有任何幫助

一件事情的大失控並非第一次破戒本身,而是隨著第一次的破戒產生的罪惡感,羞恥心,失控,失去希望。(負向輪迴)

如果你認為提升意志力的關鍵是更嚴格的對待自己,你錯了。
寬恕,原諒,並非罪惡感,反而能增加人們的責任感。

改變的承諾:立即滿足的最佳代表

"錯誤願望症候群":並非改變的策略,只是讓心情變好的策略。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放棄又重新開始的時候感到比較快樂。
它也常常偽裝成自制力。
因為改變所需要的動機與破壞目標的不實際樂觀,只有一線之隔。

樂觀中帶點悲觀,有助於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