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 7
為何人為了眼前滿足而出賣未來?
人對於未來的想法
人會思考未來,卻無法清楚預知未來。
延遲折現:等待報酬的時間越長,該報酬對個人的價值就越低。
有限理性
"人之所以容易屈服於眼前的誘惑,原因之一在於大腦的獎勵系統並未進化,無法回應未來的報酬,只需要確保可以拿到眼前的報酬。"
"人在衡量眼前與未來的報酬時,使用的是兩種系統。眼前的報酬會觸發原始的的獎勵系統,以及多巴胺所引發的欲望。而未來的報酬則是由大腦前額葉皮質所解析的。"
"與誘惑保持距離是比較好的一個方式。"
十分鐘原則
等待10分鐘,再下決策。
等待10分鐘,再下決策。
折現率:人的天性是貶低未來報酬的價值,但折現率因人而異。折現率的高低在於人如何看待未來的重要性。
意志力實驗
假設我給你一張90天之後才可以兌現的100元支票,接著跟你商量,你願不願意用這張支票,換一張今天就能兌現的50元支票? 多數人都不願意。然而,如果我一開始先給你的是那張50元支票,然後才詢問你是否願意交換100元的延遲報酬,多數人都會拒絕。
原因:多數人都不喜歡損失。失去50元的不快樂大於得到50元所帶來的快樂。
決策:
1.當你受到誘惑而可能做出不利於長期利益的決定時,請想像自己為了眼前的報酬,必須放棄未來可能獲得的最佳報酬。
2.想像自己已經獲得未來的報酬,且正在享受報酬的結果。
3.問自己是否真的想放棄未來的報酬,以換取眼前的快樂?
破釜沉舟
預先承諾是最佳的自制之道。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弱點,並約束之。
預先承諾是最佳的自制之道。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弱點,並約束之。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未來的自己會不一樣?
我們把未來的自己想像成不同人,而過度理想化。
使我們把輕鬆的工作留給現在的自己,重擔交給未來的自己。
經由大腦想像實驗,發現人在思考現在和未來的自己時,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區塊。
我們的大腦習慣將未來的自己視為"陌生人"。
出於人對自我利益的關心程度高於對陌生人的程度,所以把現在的自己看得比未來的自己重要,也是理所當然的。
讓現在的自己認識未來的自己:未來自我關聯性。想像未來的自己。
Chapter 8
會感染的意志力
心理學,行銷,醫學的研究都顯示了我們個人的選擇深受他人的想法,期望,欲望以及行為所影響。
人類的"鏡像神經元",使我們了解別人的想法,情感與行為。形成移情反射作用。
- 無意識的模仿
- 大腦會感染到別人的情緒(EX.同事情緒不好使你心情也變差)
- 別人的欲望引起我們自身的欲望
目標感染
人天生就會揣測別人的心思。
而在觀察別人行為的同時,會導致我們開始追求與對方相同的目標。
然而感染的目標只限於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有的目標。
(EX. 不抽菸的人不會因為朋友拿出香菸,就想抽。)
但某人的行為可能會啟動你心中已經存在,但尚未取得主導地位的某個目標。
目標感染是雙向的。我們既會感染到自制力,也會感染到誘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性
選擇性感染
我們越關心的人,越容易受到他的影響。
當我們想到我們所關愛的人的時候,大腦會將他們當成自己人而不是外人。由大腦掃描結果可看出這一點。想到自己與想到自己所關心的人的時候,大腦活躍的區塊幾乎相同。
=>我們所認定的自己,其實也包含了我們所關愛的人。
"我們的自我意識取決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由於自我意識中包含了他人,因此這些人的選擇也會影響我們的決定。"
社會認可
當社會上大多數人都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認為那是明智之舉。(人的生存本能之一)
善用群體的影響力
找到一群行為舉止已經達到你預定目標的人。加入那個團體,訂閱有助於你達到目標的雜誌等等。只要你周圍的人都在努力達成相同的目標,你就會認為是社會常態。
社會性情緒
驕傲,羞恥,來自制自己。(但要小心管它的效應,負面情緒循環)
結論
大腦會將他人的目標行為,納入自己的決定,而且受到的影響極深。只是想到別人或與他人相處,就會在心中形成另外一個自我,開始與其他的自我爭奪自制力的主控權。然而,我們的行為也可以影響他人。
Chapter 9
意志力的極限
近年來研究焦慮,憂鬱,節食,成癮等主題的實驗皆證實,"我不去做"的意志力對於想法與情感的內在世界毫無作用。
矛盾反彈
EX.失眠者越想入睡,越難睡得著;節食者禁止自己吃碳水化合物,卻不時想到麵包和餅乾。
=> 只要壓抑,就會出現矛盾反彈的現象。
大腦如何執行不去做,不去想的命令
1. 操縱系統:引導我們的注意力到其他地方,極消耗腦力。
2. 監督系統:證明你正在想或自己不願意去想的事情。不需要消耗太多腦力。
當操縱系統失靈(因壓力,疲勞,分心等),過度活躍的監督系統使我們去想我們想避免的事情。
我們想拋開的想法,在我們腦中揮之不去,於是到後來我們反而相信這個念頭一定是真相。(認知偏見)
EX. 想避免自殺的人,後來以為自己真的想自殺。
如何避免矛盾反彈
放棄。 准許自己存有某種念頭,反而能降低這個念頭浮現的機率。
我們可以自由思考和感受自己的想法,但不必認定這些想法就是真相,也無須強迫自己控制或順從這些念頭。
我們應該坦然接受各種負面想法,但不必順從它。
把"我不去做"改成"我要去做" =>正向思考
覺察衝動法
正視自己的衝動。把衝動想像成海浪,雖會增強但最後會消失。
結論
多數人想控制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反而自得其反。我們必須了解到腦中的思緒是無法控制的。我們頂多只能選擇自己要相信什麼,以及該如何因應。
--------------------------------------------------------------------------------
結語
人有著多個自我。我們天生會接受誘惑,也具備著抗拒誘惑的能力。自制的重點在於統合與接納各個不同的自我。
提升自制力的秘訣
專注的力量。
我們要訓練大腦辨認自己何時再做選擇,而不是在不經意的狀態下做決定。
=>自我覺察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